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示范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示范教学设计,跪求万能的知友,帮我看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8 05:47:2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乘法运算”部分。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乘法算式中因数变化与积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一个因数的变化推测另一个因数或积的变化情况,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基本规律。

-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关系。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实物投影仪。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8米,宽是4米,面积是多少?如果长不变,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面积会变成多少?”引导学生先计算原面积,再思考变化后的面积。

通过这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积的变化”这一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15分钟)

1. 出示例题,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以下几组算式:

- 6 × 2 = 12

- 6 × 4 = 24

- 6 × 8 = 48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发现其中一个因数(6)保持不变,另一个因数(2、4、8)逐渐变大,积也随之变大。

2.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尝试总结规律:

| 因数A | 因数B | 积 |

|--------|--------|-----|

| 3| 5| 15|

| 3| 10 | 30|

| 3| 20 | 60|

讨论:当因数A不变时,因数B扩大几倍,积有什么变化?

3. 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各小组汇报发现,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0分钟)

1.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进一步巩固规律。

2. 变式练习

出示如下题目:

- 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会怎样变化?

- 如果两个因数都乘3,积会怎样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提升认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同时强调该规律在生活和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如估算、简便计算等。

(五)布置作业,延伸学习(5分钟)

1.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寻找“积的变化规律”的实际应用,并写一段简短的说明。

六、板书设计

```

积的变化规律

6 × 2 = 12

6 × 4 = 24

6 × 8 = 48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

七、教学反思(教师备课参考)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小组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注意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备注: 本教学设计旨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数学思维的培养,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