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出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反映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乐府诗。全诗通过一个少年参军后多年未归,回家时亲人皆已去世,家园荒芜的凄凉景象,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摧残,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 学习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战争带来的悲剧。
-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情感,理解“十五从军征”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乐府诗的知识,了解汉代社会背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是否听说过‘十五从军征’的故事?你觉得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为什么要从军?”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语气。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
3. 精读品析(20分钟)
(1)逐句讲解,理解诗意: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归来之晚。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表现出主人公归家后的焦急与不安。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描绘出家园荒废、亲人离世的凄凉景象。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用动物的活动来渲染环境的冷清。
-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苔衣。”:进一步表现家中的荒芜。
-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2)分析诗歌语言特点:
- 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
-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情感,如“兔从狗窦入”等。
4. 深入探讨(15分钟)
(1)讨论问题:
- 为什么主人公“八十始得归”?
- 诗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 你认为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思想?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战争对百姓的影响。
5.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当今社会的和平与战争,鼓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历史意义。
作业:
- 背诵并默写《十五从军征》。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反映战争对百姓的伤害
关键词:从军、归家、荒芜、孤独、悲凉
情感: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解读能力,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