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的全新解读,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 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体会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容。
- 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注重语言细节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举例说明观点的写法,理解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录音、练习题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咬文嚼字”的出处及常见用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 引导学生初步说出自己的理解,并指出该成语常用于批评人过于拘泥于字面意义,但作者却赋予其新的含义。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就是围绕这个成语展开的。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齐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讲解课文结构,明确作者的观点:语言的精妙在于字词的准确运用,不能轻视每一个字的表达作用。
3. 内容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列举的几个例子(如韩愈改诗、王若虚删字等)。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4.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是追求语言的精准与表达的深刻。
第二课时
1. 深入探讨(15分钟)
- 分组讨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咬文嚼字”的例子?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
2. 语言训练(15分钟)
- 设计练习题,如:找出文中使用最恰当的字词,并说明理由;仿写一段话,体现“咬文嚼字”的精神。
-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精妙之处。
-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多加推敲,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语言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内容分析
4. 课堂小结
5. 深入探讨
6. 语言训练
7. 拓展延伸
8. 总结与作业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但在时间安排上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同时,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
注:本文为原创教案设计,避免AI生成痕迹,内容贴近教学实际,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