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减法及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减法及教学设计),求解答求解答,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10:58:1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中的第五节“有理数的减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有理数运算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 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 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 难点: 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的本质意义,特别是在负数参与运算时的正确操作。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学案或练习纸;

- 生活情境图片或视频(如温度变化、海拔高度等);

- 学生分组材料(用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段天气预报视频或图片,如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早上温度是5℃,中午下降到-3℃,那么温度下降了多少度?”从而引出“减法”的概念,并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教师出示几个简单的有理数减法题目,如:

① 8 - 3 = ?

② 5 - (-2) = ?

③ -4 - 7 = ?

引导学生先尝试计算,再结合数轴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

(2)归纳法则,形成结论:

通过多个例子,引导学生发现:

a - b = a + (-b)

教师讲解并板书这一法则,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对比辨析,强化理解:

教师设置一些易错题,如:

① -5 - (-3)

② 0 - (-6)

引导学生通过“转化为加法”的方式完成计算,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题训练:

给出一组有理数减法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批改。

(2)拓展题提升:

设计一些带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如“某地海拔从120米下降到-50米,下降了多少米?”让学生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道较复杂的减法题,并派代表上台讲解思路,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

4.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法则,以巩固记忆。

5. 布置作业(2分钟)

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同时建议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理数减法的例子,记录下来并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操作、探究、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5 有理数的减法

1. 减法的意义:表示两个数的差

2. 法则:a - b = a + (-b)

3. 应用举例:

- 8 - 3 = 5

- 5 - (-2) = 7

- -4 - 7 = -11

4. 注意事项:

- 减号变加号

- 改变减数的符号

```

八、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则及实际应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