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语言的设计与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今天,我们将以王崧舟老师对《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语言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去年的树》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故事,讲述了一只鸟儿与一棵树之间的深厚友谊。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丰富而细腻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感受其中的情感波澜和深刻寓意。
首先,在导入环节,王老师可能会这样开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有一个朋友,他陪伴着你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但有一天,他却消失了。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接下来的故事。
接着,在初读课文时,王老师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小鸟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寻找大树?它找到了吗?它的寻找过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还激发了他们对人物行为动机的思考。
当学生深入阅读后,王老师会引导他们关注细节描写,比如小鸟与大树的对话,以及小鸟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他会问:“小鸟每次见到不同的事物时,它的心情如何?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够体会到小鸟对大树的思念之情以及它在寻找过程中的艰辛。
在讨论环节,王老师可能还会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鸟,你会选择继续寻找大树还是放弃?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在总结全文时,王老师可能会说:“小鸟和大树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距离或时间而改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目标。”这段话既是对课文主题的高度提炼,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
总之,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语言设计充分体现了他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