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山林间的隐逸生活总是充满着诗意与禅意。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更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原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诗开篇描绘了傍晚时分山寺传来的钟声,打破了白日里的宁静,而渔梁渡口则是一片喧嚣。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到人们纷纷赶往江村,而自己却独乘小舟前往鹿门。这里的“鹿门”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接下来的诗句中,“鹿门月照开烟树”,一轮明月照亮了笼罩在薄雾中的树林,仿佛为诗人的归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终,诗人抵达了庞德公曾经隐居的地方,这里寂静无人,只有松树掩映下的小径通向深处。最后两句点明了主题——这里唯有幽人才能自由来去,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为:
黄昏时分,山寺传来悠扬的钟声,
渔梁渡口喧闹不已,人们争相渡河。
行人沿着沙滩走向江边的村庄,
我独自乘船返回鹿门。
鹿门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朗,
穿过朦胧的树林,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所。
岩石上的门扉和松树间的小路寂静无声,
只有那幽居者能够自在地出入。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他对世俗纷扰的淡泊态度。他选择用诗歌记录下这一段旅程,不仅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抒发,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偶尔停下脚步,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