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怎么算的】在会计和库存管理中,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存货成本的方法。它结合了加权平均法与移动平均法的特点,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变化情况。该方法在每次购入新存货时都会重新计算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保成本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移动加权平均法的基本计算步骤和示例说明:
一、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
1. 初始库存:记录初始库存的数量和单位成本。
2. 每次进货后:根据当前库存数量和新购入数量,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
3. 每次发出存货时:按最新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因价格波动而对利润或成本造成较大影响,适用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商品。
二、计算步骤总结
| 步骤 | 操作 | 说明 |
| 1 | 初始库存记录 | 记录初始库存数量及单位成本 |
| 2 | 每次进货后 | 根据现有库存和新进货数量计算新的加权平均成本 |
| 3 | 每次发出存货 | 按照最新的加权平均成本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
| 4 | 更新库存余额 | 更新剩余库存的数量和总成本 |
三、实例说明
假设某公司有以下库存变动:
| 时间 | 业务类型 | 数量 | 单位成本 | 总成本 |
| 1月1日 | 初始库存 | 100 | ¥50 | ¥5,000 |
| 1月5日 | 购入 | 200 | ¥60 | ¥12,000 |
| 1月10日 | 发出 | 150 | - | - |
| 1月15日 | 购入 | 100 | ¥70 | ¥7,000 |
| 1月20日 | 发出 | 80 | - | - |
计算过程如下:
1. 1月1日:初始库存为100件,单价¥50,总成本¥5,000。
2. 1月5日:购入200件,单价¥60,总成本¥12,000
- 当前库存总量 = 100 + 200 = 300件
- 总成本 = 5,000 + 12,000 = ¥17,000
- 新平均成本 = 17,000 ÷ 300 ≈ ¥56.67/件
3. 1月10日:发出150件
- 发出成本 = 150 × 56.67 ≈ ¥8,500
- 剩余库存 = 300 - 150 = 150件
- 剩余总成本 = 17,000 - 8,500 = ¥8,500
4. 1月15日:购入100件,单价¥70,总成本¥7,000
- 当前库存总量 = 150 + 100 = 250件
- 总成本 = 8,500 + 7,000 = ¥15,500
- 新平均成本 = 15,500 ÷ 250 = ¥62/件
5. 1月20日:发出80件
- 发出成本 = 80 × 62 = ¥4,960
- 剩余库存 = 250 - 80 = 170件
- 剩余总成本 = 15,500 - 4,960 = ¥10,540
四、总结
移动加权平均法通过不断更新平均成本,使得存货成本更加贴近实际,适用于频繁进出货的企业。其优势在于能及时反映市场价格变化,但缺点是计算较为繁琐,需要详细记录每次出入库的数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存货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以上就是【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怎么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