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原文及赏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红军长征胜利后对这段艰苦历程的回顾与赞颂。这首诗语言凝练、气势恢宏,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一、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同时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感。
诗中“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理名称,既是真实的历史地点,也象征着长征路上的重重困难。作者用“腾细浪”“走泥丸”等比喻,将高山峻岭化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表现出红军的英勇无畏。而“云崖暖”“铁索寒”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战斗的激烈与紧张。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与自豪。
三、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七律·长征 |
作者 | 毛泽东 |
创作时间 | 1935年 |
体裁 | 七言律诗 |
题材 | 长征历程、革命精神 |
主题思想 | 赞颂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精神 |
诗句特点 | 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节奏鲜明 |
表现手法 | 比喻、夸张、对比、借景抒情 |
代表句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艺术价值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意义 |
四、赏析要点
- 情感饱满:全诗贯穿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体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情怀。
- 结构严谨:严格按照七律格式写作,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 语言生动:运用大量自然景观和战争场景的描写,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 历史意义: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深刻记录与纪念。
总之,《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史诗,它凝聚了红军的意志与信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以上就是【七律长征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