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在中医理论中,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不息,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掌握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有助于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经络与穴位的对应关系。为了便于记忆和学习,古人总结出了一套“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帮助后人快速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一、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根据《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的研究,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如下:
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此顺序遵循“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阴阳相生、五行相配的原则。
二、十二经络循行顺序总结
序号 | 经络名称 | 所属部位 | 循行方向 | 代表穴位 | 功能特点 |
1 | 手太阴肺经 | 上肢内侧前缘 | 从胸走手 | 中府、尺泽、列缺 | 主呼吸、宣发肃降 |
2 | 手阳明大肠经 | 上肢外侧前缘 | 从手走头 | 合谷、曲池、迎香 | 主传导、排泄 |
3 | 足阳明胃经 | 下肢外侧前缘 | 从头走足 | 天枢、足三里、内庭 | 主消化、营养吸收 |
4 | 足太阴脾经 | 下肢内侧前缘 | 从足走腹 | 阴陵泉、三阴交、公孙 | 主运化、统血 |
5 | 手少阴心经 | 上肢内侧后缘 | 从胸走手 | 神门、极泉、少海 | 主神志、血脉 |
6 | 手太阳小肠经 | 上肢外侧后缘 | 从手走头 | 少泽、听宫、后溪 | 主分清泌浊 |
7 | 足太阳膀胱经 | 下肢外侧后缘 | 从头走足 | 委中、肾俞、昆仑 | 主水液代谢 |
8 | 足少阴肾经 | 下肢内侧后缘 | 从足走腹 | 涌泉、太溪、照海 | 主藏精、主水 |
9 | 手厥阴心包经 | 上肢内侧中间 | 从胸走手 | 曲泽、内关、郄门 | 主护心、调气 |
10 | 手少阳三焦经 | 上肢外侧中间 | 从手走头 | 关冲、中渚、翳风 | 主疏通三焦、调节气机 |
11 | 足少阳胆经 | 下肢外侧中间 | 从头走足 | 阳陵泉、悬钟、风市 | 主疏肝利胆 |
12 | 足厥阴肝经 | 下肢内侧中间 | 从足走腹 | 太冲、期门、蠡沟 | 主疏肝解郁 |
三、学习建议
1. 口诀记忆法:通过“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这一顺序进行背诵,有助于形成清晰的经络循环图。
2. 结合临床应用:了解各经络所主的脏腑和功能,有助于在针灸、推拿等治疗中准确选穴。
3. 图文结合:绘制经络循行路线图,辅助记忆与理解。
四、结语
十二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循行顺序不仅反映了人体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也指导着临床实践。掌握这一口诀,不仅是学习中医的基础,更是深入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