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卫生工作管理制度】为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营造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教育环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要求,结合本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幼儿园卫生工作管理制度》。本制度旨在规范园内卫生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日常监督与检查,确保各项卫生措施落实到位。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 幼儿园成立卫生管理工作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保健医生、保育员、后勤人员等组成,负责全园卫生工作的统筹安排与实施。
2. 保健医生负责制定卫生防疫计划,开展幼儿健康检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保育员负责班级日常清洁、消毒、垃圾分类等工作,保持教室、活动室、寝室等区域的整洁卫生。
4. 后勤部门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维护、垃圾清运、食堂卫生监管等,确保整体环境卫生达标。
二、卫生管理内容与标准
1. 环境卫生:各班级、功能室、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每日进行清扫,做到无尘、无杂物、无积水。每周至少一次大扫除,重点清理角落、门窗、桌椅等易积灰部位。
2. 卫生设施:确保洗手间、饮水设备、垃圾桶等设施干净整洁,定期消毒,及时维修损坏设备。
3. 食品卫生: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食材采购渠道正规,食品加工过程符合卫生标准,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4. 个人卫生: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教师应加强引导和监督,确保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三、卫生检查与考核机制
1. 每日由保健医生或卫生管理员对各班级卫生情况进行巡查,并记录在案。
2. 每周召开一次卫生工作会议,总结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表扬优秀班级。
3. 每月进行一次全园卫生评比,将结果纳入班级考核和评优评先依据。
4. 对于卫生不合格的班级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限期整改。
四、传染病防控措施
1. 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发现传染病病例及时上报并采取隔离措施。
2. 加强晨检、午检、晚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 定期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4. 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增加室内通风次数,加强环境消毒频率。
五、应急处理与培训机制
1. 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流程。
2. 定期组织教职工参加卫生安全培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3. 开展幼儿卫生教育活动,增强其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六、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幼儿园卫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全体教职工须严格遵守,共同维护园所的卫生环境,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