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杨炯阅读答案参考】《战城南》是唐代诗人杨炯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将士的悲壮,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与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
一、原文
战城南
杨炯
塞外风尘起,烽烟蔽日光。
将军征未已,士卒死相望。
白骨横野路,血染战衣裳。
愿得封侯去,不教胡马狂。
二、内容解析
本诗以“战城南”为题,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南方的战场。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烽火连天、将士的生死相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 首联:“塞外风尘起,烽烟蔽日光。”
开篇即点出边塞战事频繁,烽火连天,遮蔽了阳光,营造出紧张肃杀的氛围。
- 颔联:“将军征未已,士卒死相望。”
将军仍在征战,士兵们却接连死去,彼此望着对方的尸体,表现出战争的无休止与生命的脆弱。
- 颈联:“白骨横野路,血染战衣裳。”
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战士的衣甲,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惨烈景象。
- 尾联:“愿得封侯去,不教胡马狂。”
诗人借将士之口表达愿望:希望立功封侯,以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这既是对英雄主义的赞美,也隐含着对战争本质的思考。
三、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
1. 诗中“烽烟蔽日光”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句描绘了边塞战火纷飞、浓烟遮天的景象,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2. “白骨横野路,血染战衣裳”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直接描绘战场上的惨状,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对战争的态度。
答: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死亡与破坏的同情与反思,同时也流露出对将士英勇精神的敬佩,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4. “愿得封侯去,不教胡马狂”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这句话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忧虑,反映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四、总结
《战城南》作为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英雄的赞美。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杨炯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战场画面,令人深思。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