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简案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了解元曲的基本特点。
2. 通过朗读与品析,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秋日景象和游子思乡之情。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提升语言感知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感受作者在短短二十八字中传达出的深沉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把握“秋思”这一主题的情感内涵。
2. 理解元曲与唐诗宋词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出“秋思”这一主题,并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节奏与意境。
提问:你从这首小令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怎样的画面?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句解析:“枯藤老树昏鸦”——描绘萧瑟之景,渲染凄凉氛围。
- “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手法,突出游子的孤独。
- “古道西风瘦马”——进一步强化旅途的艰辛与寂寞。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
4.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描写秋景的古诗,如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体会不同风格下的“秋思”。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然,体会情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 以“我眼中的秋”为题,写一篇短文,尝试运用意象描写。
六、板书设计: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情感:孤寂、思乡、漂泊
主题:秋思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与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天净沙·秋思》的艺术魅力。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仍需加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