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九年级上册语文多收了三五斗知识要点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多收了三五斗知识要点,急!求解答,求别忽视我的问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9 06:25:09

九年级上册语文多收了三五斗知识要点】《多收了三五斗》是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这篇作品通过描写农民在丰收后的困境,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悲惨命运,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村和教育问题。他的代表作有《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夜》等。

二、课文背景

《多收了三五斗》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尽管当年粮食丰收,但由于地主剥削、粮价下跌、赋税沉重等原因,农民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陷入更深的贫困之中。这篇小说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三、主要内容与情节

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农民在丰收后,满怀希望地将稻谷卖给米行,却因粮价暴跌而损失惨重的故事。他们原本期待丰收能带来好日子,结果却因市场行情不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

- 老通宝: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是故事的核心人物。

- 阿四:老通宝的儿子,对父亲的遭遇感到无奈和痛苦。

- 米行老板:象征剥削阶级,冷酷无情,只顾自身利益。

通过这些人物的遭遇,作者展现了农民在旧社会中的苦难处境。

四、主题思想

《多收了三五斗》通过农民丰收后反受其害的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悲惨。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批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剥削对农民的压迫。

五、艺术特色

1. 语言朴实自然:作品语言贴近生活,用词简洁,富有乡土气息。

2. 细节描写生动:通过对农民心理、动作、对话的细致刻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3.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丰收与贫穷、希望与失望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主题表达。

4. 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六、写作特点

- 结构紧凑:全文围绕“丰收”与“损失”的矛盾展开,情节发展自然流畅。

- 人物形象鲜明:老通宝等人物性格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描写,传达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七、阅读理解题型示例

1. 简答题

为什么说“多收了三五斗”是一个悲剧?

答:虽然粮食丰收,但因为粮价下跌、地主压价、赋税沉重等原因,农民并没有因此获得好处,反而更加贫困,这体现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命运。

2. 分析题

分析老通宝这一人物形象。

答:老通宝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民,他对土地充满感情,对未来抱有希望。但他也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在现实面前低头,体现了农民的无奈与悲哀。

3. 理解题

文章结尾提到“多收了三五斗”,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表面上看是丰收,实则暗含讽刺,说明丰收并未给农民带来幸福,反而加深了他们的苦难。

八、拓展延伸

《多收了三五斗》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缩影。它让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何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

总结

《多收了三五斗》以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生动的艺术表现,成为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增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