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父亲勤劳、坚韧、朴实的性格特征,体会亲情与责任。
-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理解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台阶”在文中的象征作用。
-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农村生活和父辈精神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标注疑难字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你有没有见过老房子前的台阶?它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接着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引出课题《台阶》,并介绍作者李森祥,简要说明其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3. 提问:文中“我”的父亲为什么要造一座高台阶?他的动机是什么?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通过具体语句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勤劳、坚韧、有尊严、爱面子。
- 讨论:为什么父亲对台阶如此执着?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
2. 语言品味:
-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父亲的脚板像石头一样坚硬”,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
- 分析“台阶”的象征意义:不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是精神层面的体现。
3. 主题探讨:
- 引导学生思考:父亲造台阶的行为是否值得?他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 结合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尊严”与“奋斗”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有关农村题材的纪录片片段,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 布置小作文: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父亲的特点与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台阶”作为象征物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谈谈你对“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台阶》
——李森祥
一、人物形象:父亲——勤劳、坚韧、有尊严
二、主题思想:台阶象征尊严与奋斗
三、写作特色:细节描写、象征手法
四、情感体验:亲情、责任、人生价值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应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