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教案、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内容之一。而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激发思维能力,则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向。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正是这样一篇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升语言感知力的文章。
一、课文内容简析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以“想象”为主题的文章,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阐述了想象在文学创作与阅读中的重要性。文章强调,阅读不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是对情感、意境和思想的体验。只有通过合理的想象,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哲理。
文中提到:“文字是死的,但想象是活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的本质——读者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去填补文字之间的空白,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驱遣想象”这一概念及其在阅读中的作用。
2. 学习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与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开合理想象,提升思维深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文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驱遣想象”的意义,掌握文章结构与写作手法。
- 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阅读,提升想象与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当你读到‘明月松间照’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想象,引出“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并提出疑问。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驱遣想象”的?
2. 教师引导分析:文章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
3. 结合实例讲解:如“文字是死的,但想象是活的”这句话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布置小练笔:请学生选择一首古诗或一段文字,写下自己的想象与感受,鼓励大胆表达。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想象。
五、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理解“驱遣想象”的内涵与意义。
2. 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写作思路。
3. 学会运用想象进行文本解读与表达。
【预习任务】
1. 通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 思考:你认为“想象”在阅读中起到什么作用?
【课堂活动】
1. 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2. 想象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描绘一幅画面。
3. 交流分享: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想象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本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读某篇文章时的想象过程。
六、教学反思与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与表达。同时,可适当引入多媒体资源,如配乐朗诵、图片展示等,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想象作文”比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表达欲望,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结语:
《驱遣我们的想象》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更是一把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文字,更要让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想象去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