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找规律》教案范文】一、活动名称:找规律
二、适用年龄:幼儿园大班(5-6岁)
三、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简单规律,初步理解“规律”的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按一定的顺序或模式进行排列。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 教具:彩色积木、图形卡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贴纸、操作板
- 环境布置:在教室中设置“规律小天地”展示区,展示幼儿之前的作品
- 多媒体资源:相关图片、动画视频(如动物排队、颜色交替等)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每天上学时,老师会按什么顺序点名?或者你们有没有发现教室里的装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排列方式,引出“规律”这一概念。
2. 观察与发现(10分钟)
教师出示几组有规律的图片或实物(如红蓝红蓝、圆方圆方),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排列顺序。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比如:“第一个是红色,第二个是蓝色,第三个又是红色……”
3. 动手操作(15分钟)
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每组提供不同材料(如积木、图形卡片等),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规律进行排列。
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给予提示,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
4. 分享与交流(5分钟)
邀请几名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他们是怎么排列的,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幼儿的成就感。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规律”的动画短片,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衣服图案、音乐节奏等。
鼓励幼儿回家后寻找家中的规律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六、活动评价:
- 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和表达情况,了解其对规律的理解程度。
- 鼓励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作品,增强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七、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规律,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八、延伸活动建议:
-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规律拼图”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
- 开展“找规律”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规律任务。
备注: 本教案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注重趣味性与实践性,旨在为幼儿奠定良好的数学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