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窃读记》是一篇充满情感与哲理的文章,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坚持阅读的经历。文章通过叙述“我”在书店中偷偷读书的故事,展现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困境中寻找精神慰藉的心路历程。
文章开头便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这句话不仅表现了“我”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为了能够阅读到心爱的书籍,“我”不得不采取一些隐蔽的方式,这既是对物质条件匮乏的一种无奈之举,也是对内心追求知识渴望的真实写照。接着,“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态度,这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我”一次次地回到书店,哪怕要忍受饥饿和疲劳。
文中多次提到“害怕”,但这种害怕并非源于恐惧,而是因为担心被发现而失去继续阅读的机会。例如,“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猛兽,贪婪地吞食着书本。”这里通过动作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我”对阅读的执着追求。然而,在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我”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焦虑。当“脚站得发麻了,腰酸背痛时”,“我”依然不愿离开,而是选择继续站立,直到书店打烊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种坚持让人感受到“我”对于知识的无比珍视。
文章还特别强调了不同店员对待“我”的态度变化。起初,“我”受到冷眼相待,甚至有人认为“我”是在偷东西;后来,一位女店员却主动帮助“我”,并叮嘱“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结尾部分,“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不仅是对“我”的勉励,更是对所有读者的启示——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精神世界的丰富同样不可或缺。
总的来说,《窃读记》通过对“窃读”过程的详细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无限向往以及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文章也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怀揣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