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儿女”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父母的孩子,包括儿子和女儿。但在古文中,“儿女”的含义与现代有所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以下是对“儿女”在古文中的含义进行的总结,并附上表格对比说明。
一、
在古代汉语中,“儿女”一词虽然也有“子女”的意思,但其使用范围和情感色彩较现代更为丰富。根据不同的文献和语境,“儿女”可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子女的统称:这是最常见的用法,泛指父母的孩子,如《诗经》中有“父母兄弟,儿女皆无”,即指所有子女。
2. 儿子或女儿:有时也可单独指儿子或女儿,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唯虞姬与之对泣。虞姬曰:‘大王意气,何其壮也!然今卒困于此,非天之亡我,乃足下之过也。’项王笑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里“儿女”虽未直接出现,但类似语境中常用于指代子嗣。
3. 年轻男女: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儿女”也可指年轻人,尤其是未婚的男女,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儿女情长”。
4. 比喻义:有时“儿女”也被用来比喻某种事物的继承者或后继者,如“国家的儿女”象征国家的人民。
因此,在阅读古文时,应结合上下文判断“儿女”的具体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二、表格对比
现代汉语 | 古文中的常见含义 | 举例说明 | 情感色彩 |
子女 | 子女的统称 | 《诗经》:“父母兄弟,儿女皆无。” | 中性 |
儿子/女儿 | 单独指儿子或女儿 | 《史记》:“项王有宠姬名虞,常从。”(虽未直接用“儿女”,但类似语境) | 中性 |
年轻男女 | 未婚的男女 | “儿女情长”常用于描写爱情 | 情感色彩浓厚 |
后继者 | 比喻事物的继承者 | “国家的儿女”象征人民 | 象征意义 |
三、结语
“儿女”一词在古文中并非固定不变,其含义随着语境和作者意图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理解古文中的“儿女”,需要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同时注意其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通过多读多思,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古文中词语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