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脍炙指什么】“脍炙人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广为流传。但很多人对其中的“脍”和“炙”具体指什么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字义、来源及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释义
“脍炙人口”中的“脍”和“炙”原意是指两种美味的食物,后来引申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因此,“脍炙人口”本义是“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后引申为“好的文章、作品等被广泛传诵”。
二、字义解析
1. 脍(kuài)
“脍”指的是细切的肉,通常是生食的肉片,如“脍”在古代多指鱼片或肉片,是一种精细加工的美食。
2. 炙(zhì)
“炙”是指烤肉,尤其是用火烤制的肉类,味道香美,是古代贵族喜爱的佳肴。
三、出处与演变
“脍炙人口”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下》:“脍炙与羊枣,孰美?”意思是说,烤肉和羊枣哪种更好吃。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作品或言论受到大众喜爱、广为流传的意思。
四、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脍炙人口”多用于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表示某部作品或某句话非常受欢迎,广为传颂。例如:
- 这首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
- 他的演讲内容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
五、总结对比表
词语 | 拼音 | 本义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脍 | kuài | 细切的肉,多为生食 | 美味的食物 | 古代饮食文化 |
炙 | zhì | 烤肉 | 美味的食物 | 古代饮食文化 |
脍炙人口 | kuài zhì rén kǒu | 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 | 广受赞誉的作品或言论 | 文学、艺术、演讲等 |
六、结语
“脍炙人口”这一成语虽然源自古代饮食文化,但其引申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形容优秀作品广为流传的常用表达。理解其字面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该成语,也更能体会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