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重病的雅称】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礼仪和语言表达的讲究,人们对于“疾病”这一话题往往较为避讳,尤其是对重病或绝症,更倾向于使用一些文雅、含蓄的词语来代替。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古人的语言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死的态度。
以下是对古人对重病常见雅称的总结:
一、常见雅称汇总
| 雅称名称 | 含义解释 | 出处/使用背景 | 
| 大疾 | 指严重的疾病,常用于描述病情危急 | 《汉书·东方朔传》 | 
| 崩 | 原指帝王去世,后引申为重病将死 | 《礼记·曲礼》 | 
| 薨 | 古代诸侯或高官去世的用语,也可指重病 | 《左传》 | 
| 疾甚 | 表示病情严重,已到临终阶段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 将终 | 意为即将去世,多用于形容病重之人 | 《世说新语》 | 
| 不起 | 指无法康复,常用于形容病人将死 | 《晋书·王导传》 | 
| 夭折 | 原指早逝,也可用于形容因病而亡 | 《诗经·小雅》 | 
| 丧命 | 指死亡,有时用于描述重病导致的结局 | 《战国策》 | 
| 气绝 | 指呼吸停止,生命垂危 | 《黄帝内经》 | 
| 死亡 | 直接表达生命的终结,但较文雅 | 《论语·颜渊》 | 
二、总结
古人对重病的称呼多种多样,既有直接表达病情严重的词汇,也有借喻或隐晦的说法。这些雅称不仅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词可以避免直接提及“死亡”带来的不吉利感,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修养和礼仪规范。
通过了解这些雅称,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表达方式,也能感受到古人面对生命无常时的从容与智慧。
以上就是【古人对重病的雅称】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