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州一绝原文】一、文章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被贬至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期间,苏轼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惠州一绝》便是代表之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惠州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惠州一绝》虽篇幅简短,但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此诗不仅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的心境,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二、《惠州一绝》原文及解析表: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惠州一绝 |
作者 | 苏轼(北宋) |
原文 |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创作背景 | 苏轼于1094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惠州,在此期间写下此诗。 |
诗句解释 | 1. 罗浮山下四时春:罗浮山位于惠州,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2. 卢橘杨梅次第新:卢橘和杨梅等水果相继成熟,景色宜人。 3. 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形容荔枝之多,亦表达对当地风物的喜爱。 4. 不辞长作岭南人:甘愿长期做岭南(广东)人,表现出对惠州生活的满足与喜爱。 |
艺术特色 | 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
思想内涵 | 表现了苏轼面对贬谪的豁达态度,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积极追求。 |
三、结语:
《惠州一绝》虽仅四句,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苏轼在惠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以上就是【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