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如焚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心急如焚”是一个常用成语,形容人非常着急、焦虑,情绪极度紧张。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源自古代的一段典故。
一、成语来源与故事背景
“心急如焚”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后来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为“心急如焚”,用来形容人在焦急、忧虑时的状态。
不过,更广为流传的故事则来自宋代的苏轼(苏东坡)的经历。据传,有一次他因政事繁忙,心情焦虑,夜不能寐,心中如同火焚一般,于是写下“心急如焚”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心急 | 内心焦急、不安 |
如焚 | 像被火烧一样痛苦 |
总体含义 | 形容内心极度焦虑、不安,像被火烧一样难受 |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家庭中 | 孩子突然发烧,家长心急如焚。 |
工作中 | 项目截止日期临近,员工心急如焚。 |
生活中 | 等待重要消息时,人常常心急如焚。 |
四、成语延伸与近义词
成语 | 近义词 | 反义词 |
心急如焚 | 惴惴不安、焦躁不安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五、总结
“心急如焚”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人们在面对压力、焦虑时的真实写照。它来源于古代文人的生活体验,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现代汉语中表达强烈情绪的重要词汇之一。
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心急如焚”都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理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心急如焚的成语故事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