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啊】“旁征博引”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写作或说话时引用大量资料、典故、名人名言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学识渊博,也显示出其论证的严谨性和说服力。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旁征博引”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旁征博引 |
拼音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今学者多言无为,而欲以道家之术,治国理民,此非所以明圣人之道也。夫儒者,道之大者也,其所引者,皆先王之法,贤人之言,可谓旁征博引矣。” |
含义 | 引用各种资料、典籍、言论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论述更有依据和说服力。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形容文章、演讲或辩论中引用广泛、内容丰富。 |
近义词 | 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旁搜远绍 |
反义词 | 言之无物、空洞无物、泛泛而谈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术论文 | 在写论文时,作者常常会“旁征博引”,引用多位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 |
历史讲座 | 讲师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会引用大量史料和文献,做到“旁征博引”,让听众信服。 |
辩论比赛 | 辩手在辩论中通过引用经典名句、统计数据等,做到“旁征博引”,提升自己的说服力。 |
文艺评论 | 评论家在分析一部作品时,常常借助其他文学作品或理论进行对比和阐释,体现“旁征博引”的风格。 |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适度引用:虽然“旁征博引”强调引用广泛,但过多引用反而会让内容显得杂乱,缺乏重点。
2. 准确引用:引用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断章取义或随意篡改原意。
3. 逻辑清晰:引用的资料应与论点紧密相关,不能为了“引经据典”而堆砌内容。
4. 语言流畅:引用后需做好过渡和解释,使整篇文章或讲话结构紧凑、条理分明。
四、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种表达方式,强调在阐述观点时善于引用各类资料和典故,以增强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体现出说话者或作者的知识储备,也反映出其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技巧。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好“旁征博引”的尺度,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避免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
如你还有关于成语的疑问,欢迎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