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 掌握诗中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杜甫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人情怀的理解与共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 理解“独留青冢向黄昏”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 难点:
- 领会杜甫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 体会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音频朗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王昭君的历史故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们的命运如何?
- 引出王昭君,介绍她作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远嫁匈奴的故事。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要写一首关于王昭君的诗?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文本细读(20分钟)
- 逐句解析: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解析“群山万壑”的壮阔景象,引出王昭君出生地。
- “尚有村”说明王昭君虽已逝去,但她的故乡依然存在。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紫台”指皇宫,“朔漠”指北方边塞。
- 表达王昭君远离故土、孤独终老的悲凉命运。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揭示皇帝因画工误事未能识得美人,导致王昭君远嫁。
- “环佩”象征昭君的魂灵,夜晚归来,表现诗人对她的同情。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琵琶”是昭君的象征,表现她的哀怨。
- 诗人借昭君之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 总结情感基调:
诗人借昭君之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与无奈。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你认为杜甫为什么要用王昭君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杜甫其他咏史怀古类诗歌,如《登高》《蜀相》等,比较风格异同。
- 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生前”与“死后”,“繁华”与“孤寂”。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诗歌内容,强调杜甫借古抒怀的艺术手法。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 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昭君”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个人感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并写出每句诗的翻译。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王昭君或杜甫的认识与感受。
六、板书设计:
```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主题:借古抒怀,抒发人生感慨
意象:群山、紫台、青冢、琵琶
情感:同情昭君,自怜身世
手法: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在情感体验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杜甫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风格的把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