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求路过的大神留个言,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2 08:35:07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 掌握诗中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杜甫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人情怀的理解与共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 理解“独留青冢向黄昏”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 难点:

- 领会杜甫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 体会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音频朗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王昭君的历史故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们的命运如何?

- 引出王昭君,介绍她作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远嫁匈奴的故事。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要写一首关于王昭君的诗?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文本细读(20分钟)

- 逐句解析: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解析“群山万壑”的壮阔景象,引出王昭君出生地。

- “尚有村”说明王昭君虽已逝去,但她的故乡依然存在。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紫台”指皇宫,“朔漠”指北方边塞。

- 表达王昭君远离故土、孤独终老的悲凉命运。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揭示皇帝因画工误事未能识得美人,导致王昭君远嫁。

- “环佩”象征昭君的魂灵,夜晚归来,表现诗人对她的同情。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琵琶”是昭君的象征,表现她的哀怨。

- 诗人借昭君之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 总结情感基调:

诗人借昭君之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与无奈。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你认为杜甫为什么要用王昭君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杜甫其他咏史怀古类诗歌,如《登高》《蜀相》等,比较风格异同。

- 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生前”与“死后”,“繁华”与“孤寂”。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诗歌内容,强调杜甫借古抒怀的艺术手法。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 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昭君”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个人感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并写出每句诗的翻译。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王昭君或杜甫的认识与感受。

六、板书设计:

```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主题:借古抒怀,抒发人生感慨

意象:群山、紫台、青冢、琵琶

情感:同情昭君,自怜身世

手法: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在情感体验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杜甫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风格的把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