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朱自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散文家,他的作品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尤其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见长。其中,《绿》是他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写景散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一、原文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一路总想着那潭水。
那里的水太绿了,绿得仿佛要从里边透出来。我站在山边,望着那潭,心里说不出的喜欢。
我曾见过西湖的波,也看过太湖的浪,但都不及这潭水的绿。
它不是那种浅绿,也不是深绿,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颜色,像翡翠一样,又像碧玉一样,清澈而柔和。
我蹲下来看着水,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了。
那绿的颜色似乎在流动,像是有生命一般。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曾说过:“水是绿色的,因为它能映出天空。”
也许正是这样,这潭水才显得如此纯净、如此动人。
二、赏析
《绿》虽篇幅不长,却以极简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朱自清通过对“绿”的细致观察与感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切喜爱和内心的宁静。
文章开头便点明主题——“那潭水”,并以“太绿了”作为引子,引出对“绿”的独特体验。这里的“绿”并非普通的绿色,而是一种带有生命力的色彩,仿佛能透过水面看到世界的本质。朱自清用“翡翠”、“碧玉”等比喻,将视觉上的绿色转化为一种质感与温度,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清凉与静谧。
文中还提到西湖、太湖的水,但作者并未简单地进行对比,而是通过“都不及”这一句,表达出对仙岩潭水的独特偏爱。这种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审美情趣。
此外,结尾部分引入“母亲的话”,使整篇文章不仅停留在对自然的描写上,更带有一种回忆与温情。水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记忆。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简洁凝练:朱自清善于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充满诗意。
2. 感官描写细腻: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潭水的“绿”。
3. 情感真挚自然:文章情感真挚,没有刻意的渲染,而是通过细节的刻画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四、结语
《绿》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散文,通过对一潭绿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力。它不仅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典型体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感受心灵宁静的方式。在这喧嚣的世界中,读一读《绿》,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