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理想的风筝》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体会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怀,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 理解“理想的风筝”象征的意义。
- 分析刘老师的形象及其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理解“风筝”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用。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文录音。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理想”与“信念”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了解了刘老师的故事。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这篇文章,看看‘理想的风筝’究竟象征着什么?”
二、回顾旧知(5分钟)
1.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谁?他有什么特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人,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重点段落分析:
- 段落1:“春天又来了,柳枝抽出了新芽,风儿轻轻地吹过……”
- 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体会“风筝”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希望、理想、自由。
- 段落2:“刘老师虽然腿有残疾,但他从不抱怨……”
- 讨论:刘老师为什么能如此乐观?他的行为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段落3:“我的理想也像那只风筝一样,飞得越来越高……”
-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的风筝”到底指什么?是梦想,还是信念?
2. 语言品味:
- “他那双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 “他教我们放风筝,不只是为了玩,而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坚持。”
-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1. 角色扮演: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刘老师和“我”,进行对话表演,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2. 小组讨论:
- 你有没有遇到过像刘老师一样的人?他对你有什么影响?
- 你心中的“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3. 教师总结:
- 刘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身体有缺陷,也要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
- 风筝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阅读链接:推荐学生阅读《追风筝的人》等作品,拓展对“风筝”这一意象的理解。
2. 写作练习:以“我的理想风筝”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摘抄文中描写刘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 写一篇关于“理想”的小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
26《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象征意义:理想、信念、希望
人物形象:刘老师 —— 乐观、坚韧、无私
主题思想:珍惜当下,坚定信念,追逐梦想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学生在情感体验中逐渐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积极。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赏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