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文言文:《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文言文:《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急!求解答,求不鸽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7 01:44:53

文言文:《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登上泰山的经历,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自然风光的神韵。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之一。

一、原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者多从南麓,余独从西谷,得幽深之趣。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柏。风在山上,如人声;日出时,云气蒸腾,若海市蜃楼。余坐石上,烹茶以饮,觉天地清朗,心旷神怡。

及暮,山风怒号,林木尽响。余乃下山,行三十里,宿于旅舍。明日,复登东麓,观日出。日出时,霞光万丈,红日照耀,群峰若隐若现,气象万千。余叹曰:“此真天地之奇观也!”

二、译文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顶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的边界,到达泰安。这月的丁未日,我与知府朱孝纯的儿子朱子颍从南面的山脚开始攀登。走了四十多里,山路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方有三个山谷。其中一条山谷环绕着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一开始沿着这条山谷进入,走了一半路,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最终到达了山顶。

古代登山的人大多从南面的山脚攀登,而我则选择从西面的山谷上山,体会到了幽静深远的乐趣。山上多为岩石,泥土较少。岩石呈青黑色,大多是方形的,很少是圆形的。树木不多,多为松树和柏树。山上的风听起来像人的声音;日出的时候,云气升腾,仿佛海市蜃楼一般。我坐在石头上,煮茶喝,感到天地清明,心情舒畅。

傍晚时分,山风呼啸,树林发出阵阵声响。于是我下山,走了三十里,住在旅舍里。第二天,我又从东面的山脚攀登,观赏日出。日出时,霞光万丈,红日升起,群山若隐若现,景象壮观。我不禁感叹:“这才是天地间的奇观啊!”

三、注释

- 乾隆三十九年:清朝乾隆帝在位的第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 乘风雪:冒着风雪前行。

- 齐河、长清:地名,位于山东境内。

- 砌石为磴:用石头砌成台阶。

- 其级七千有余:共有七千多级台阶。

- 三谷:指泰山的三条山谷。

- 环水:指环绕泰安城的水流,出自郦道元《水经注》。

- 道少半:走了一半的路程。

- 中岭:中间的山岭。

- 东麓:东面的山脚。

- 海市蜃楼:一种自然现象,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幻景。

-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四、总结

《登泰山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登泰山的过程及其所见所感,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文章不仅记录了自然景观之美,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重要窗口。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