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简介】在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领域,MARC(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是一种用于描述和组织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等文献资源的标准化数据格式。它最初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60年代开发,旨在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对馆藏的高效管理和检索。如今,MARC已成为全球许多图书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MARC的核心功能在于为每一份文献提供结构化的元数据,包括书名、作者、出版信息、主题分类、ISBN/ISSN等关键字段。这些信息以特定的编码方式存储,使得图书馆能够将大量资料快速录入数据库,并支持自动化检索与共享。
MARC的标准格式通常由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包含一个或多个“子字段”,用以细化不同的信息类型。例如,字段245用于记录标题信息,而字段300则用于描述物理特征。这种结构化的设计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一致性,也便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整合。
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元数据标准如Dublin Core、ONIX等逐渐兴起,MARC仍然在许多传统图书馆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学术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中,MARC依然是构建数字资源目录的主要工具之一。
此外,MARC的版本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MARC 21到后来的MARCXML,再到基于JSON的现代格式,MARC正逐步适应更广泛的数字化需求和跨平台应用。
总的来说,MARC不仅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基石,也是信息组织与共享的重要桥梁。它的存在,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文献资源能够被更高效地发现、利用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