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译文与注释】《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志向和毅力的深刻思考。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学习古文的重要篇目。
一、原文节选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人书之曰“华山”,盖音谬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高僧慧褒最初在此地建屋居住,死后就埋在这里,因此后来人们称这里为“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坟墓所在地。从寺院向东走五里,有一处叫做“华山洞”的地方,因为它位于华山的南面,所以得名。距离洞口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块倒在地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部分文字还能辨认出来,上面写着“花山”。现在人们写作“华山”,大概是发音错误了。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山洞。越往里面走,越难前进,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人感到疲倦想退出,说:“再不走出去,火就要燃完了。”于是我们就一起出来了。我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但看看四周,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因为洞更深一些,能够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深入,火把也还能照亮前方。等我们出来之后,有人责怪那个想要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随他出来,没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三、注释
-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
- 浮图:梵语“佛陀”的音译,指佛教僧人。
- 慧褒:唐代一位和尚。
- 庐冢:坟墓旁的房屋。
- 华山洞:即华山的洞穴。
- 阳:山的南面。
- 仆道:倒在道路上。
- 漫灭:字迹模糊。
- 花山:原本的名称,后误作“华山”。
- 拥火:拿着火把。
- 十一:十分之一。
- 咎:责备。
- 极夫游之乐: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四、赏析与感悟
《游褒禅山记》虽是一篇游记,但作者并未停留在单纯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借景抒情,通过一次登山经历引申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文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强调了成功往往需要勇气与坚持,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机会,不要轻易放弃。
王安石在文中表达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自我追求的反思。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五、结语
《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旅程充满未知与挑战,唯有坚定信念、勇于探索,才能领略到真正的风景。希望这篇译文与注释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