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和整体内容。
- 掌握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理。
-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其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观察自然、思考人生的情怀。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全面、辩证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哲理。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寓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朗诵音频、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苏轼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山里?站在山顶上看风景是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山景的古诗——《题西林壁》,它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之手。”
(二)初读感知(8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 教师讲解生词:如“题壁”、“横看”、“侧成峰”等。
(三)细读品析(15分钟)
1. 分句讲解诗意:
-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山的形态都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能看清庐山的真正样子。
-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自己身处山中,无法看到全貌。
2. 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观察的细致与思考的深刻。
(四)深入探究(10分钟)
1. 提问:“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如在学习、生活中因角度不同而产生误解。
2. 讨论:“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总结:要全面看待问题,不能局限于个人视角。
(五)拓展延伸(7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庐山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2. 鼓励学生将这首诗改编成现代文短文,或者画出诗中的景象,增强理解和创造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古诗不仅有优美的语言,还蕴含深刻的哲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
(七)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庐山》。
3. 查找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
五、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换个角度看世界,才能看得更清楚。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和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