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唐诗三百首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鉴赏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唐诗三百首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鉴赏,这个怎么操作啊?求快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3 00:17:52

唐诗三百首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之中。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兴衰、人生感慨的深刻思考。诗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堪称李白诗歌中的精品之作。

全诗如下: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诗意解析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篇点题,描绘了凤凰台昔日的繁华景象与今日的冷清。凤凰台是南京著名的古迹,相传南朝刘宋时期曾有凤凰栖息于此,故得名。诗人以“凤凰游”起笔,营造出一种祥瑞而梦幻的氛围,但随即用“凤去台空”转折,表现出物是人非、盛景不再的苍凉感。接着“江自流”一句,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历史更迭的永恒主题。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将视线转向历史深处,回顾吴国和东晋时期的兴衰。吴宫的花草如今已掩埋在荒草之中,晋代的权贵们也早已化为尘土,成为古墓。这一联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叹。

颈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用东晋时期豪门望族王、谢二氏的典故,说明昔日显赫的家族如今已无踪影,连曾经栖息于他们堂前的燕子,也飞进了普通百姓家中。此句既是对历史变迁的写照,也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借自然现象抒发内心情感。“浮云蔽日”象征着奸佞小人当道、忠良被压制,而“长安不见”则暗示诗人对朝廷的担忧与无奈。整句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二、艺术特色

1.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全诗通过“凤凰台”、“吴宫”、“晋代衣冠”、“王谢堂前燕”等历史意象,构建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

2. 对比鲜明,情感深沉

诗中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如“凤凰游”与“凤去台空”、“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和情感张力。

3. 语言凝练,节奏明快

李白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诗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三、思想内涵

《登金陵凤凰台》不仅是对金陵古迹的描写,更是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过去辉煌与现实衰败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思。诗中“浮云蔽日”的比喻,也隐喻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与黑暗,体现出李白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语

《登金陵凤凰台》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艺术表现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首登高望远的诗,更是一曲历史兴衰的悲歌。读之令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