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海南后,于元符三年(1100年)北归途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于他乘船夜渡琼州海峡之时,虽身处逆境,却展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堪称苏轼晚年思想与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一、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二、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1. 诗中“参横斗转”指的是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答:
“参横斗转”指的是星斗的位置变化,暗示时间已深夜。这一描写既点明了夜晚的环境,也为后文“云散月明”的景象做了铺垫,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开阔的意境。
2. “苦雨终风也解晴”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苦雨终风”象征着诗人长期的困顿与磨难,“也解晴”则表示风雨过后终于迎来晴朗。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苦难的坦然接受和对未来希望的期待。
3. 最后两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有什么深意?
答:
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的是自然景象,实则寄托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人认为,天地本就清明,不需外力修饰;人生虽有波折,但内心应保持澄明。这是诗人历经磨难后的超脱之语,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译文
夜深时分,星辰已经移动,接近三更天。
尽管经历了连日的风雨,终究迎来了晴朗。
乌云散去,月光洒落,是谁为它增添光彩?
天空与大海本来就是清澈明朗的。
四、赏析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面对人生逆境时的从容与坚定。
首句“参横斗转欲三更”,以天文现象入笔,写出夜深人静之时,既有时间的流逝感,又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次句“苦雨终风也解晴”,则是对人生困境的隐喻,表达出风雨之后必有晴空的信念。第三句“云散月明谁点缀?”用反问的方式,引人思考:自然的美,是否需要人为的装饰?最后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澄明与超然。
整首诗虽写夜渡之景,却蕴含哲理,体现出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境的高尚品格。这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精神,正是苏轼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五、总结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抒情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在人生低谷中的坚韧与豁达。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表现来看,这首诗都堪称苏轼晚年作品中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