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挽救病重的年轻画家琼西,用生命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作品语言朴实却富有深意,情节感人至深,主题深刻,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牺牲精神。
本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还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友情的力量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 理解“常春藤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伏笔手法来增强故事感染力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体会人物情感与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人物之间真挚的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视生命的意识;
- 理解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结构安排所传达的情感与哲理。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提纲。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写作风格,初步思考文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点希望,你会怎么做?”引出小说主人公琼西的处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 圈画出文中描写环境、人物心理的关键语句;
- 思考:为什么“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如此重要?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奇迹”?
- 小说结尾的“真相”有何作用?
2. 教师引导:
- 结合文中细节,分析贝尔曼的性格特征;
- 引导学生体会“希望”与“信念”在人生中的意义;
- 拓展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常春藤叶”的存在?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播放有关“艺术与生命”主题的纪录片片段或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艺术如何给予人们力量。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强调“爱与奉献”、“希望与坚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勇敢面对困难。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理解。
2. 选择一个你身边的人,写一段话表达对他/她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情感与人生价值,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参与度与思维深度。
八、板书设计:
```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人物:琼西、贝尔曼、苏艾
情节:生病 → 希望 → 失望 → 奇迹
主题:希望、信念、爱与奉献
象征:常春藤叶 = 生命的希望
```
九、教学资源推荐:
-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 电影《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改编自同名小说)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
本教案旨在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与情感引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