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会其思想内涵。
- 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王道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行为的悲剧性。
- 理解作者对文化流失的痛心与批判。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王道士的行为,避免片面评价。
- 探讨文化传承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历史资料、课文录音或视频片段。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查阅王道士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敦煌莫高窟图片,提问:“你对敦煌有什么印象?你知道敦煌曾发生过什么?”
- 引出课文《道士塔》,介绍作者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 齐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讲述王道士因无知与贪婪导致敦煌文物外流的故事。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王道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背后有哪些原因?
-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如“他把洞窟里的经卷、壁画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他用低廉的价格将文物卖给外国人”。
2. 主题探讨:
- 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罪人”?他的目的是什么?
-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流失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3. 语言特色分析:
-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我好恨,恨我没有早一点来。”
- 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等)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王道士,你会怎么做?
- 结合现实,谈谈我们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五)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 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注历史与文化。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王道士》,不少于300字。
2. 阅读余秋雨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山河之书》等,写出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
《道士塔》
——余秋雨
人物:王道士
行为:卖文物、毁文物
主题:文化流失、民族之痛
情感:惋惜、反思、责任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以《道士塔》为核心,通过文本细读、问题引导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课堂互动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历史人物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更立体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