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及写作背景。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讽刺与批判意味。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与现实中的民族精神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2. 理解“自信力”与“他信力”的区别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3. 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与思想深度。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质疑。
2.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理性分析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你认为现在的中国人是否还具备自信力?为什么?”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引出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介绍鲁迅的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部分人悲观失望,认为民族已无希望。鲁迅在此文中对这种消极情绪进行反驳。
(三)文本分析:
1. 文章结构分析:
- 开头提出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中间指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说法是错误的,指出其实只是“他信力”在增长。
- 最后呼吁人们要重新树立自信,相信自己民族的力量。
2. 关键语句解析: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这句话强调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 “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鲁迅反对以偏概全,强调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否定整个民族。
(四)语言特色:
1. 讽刺与批判相结合,语言犀利而富有力量。
2. 使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体现鲁迅杂文的典型风格。
(五)讨论与拓展:
1. 小组讨论:你如何看待“自信力”与“他信力”的关系?
2. 结合现实,谈谈当代中国人是否还有自信力?如何培养民族自信心?
(六)总结提升: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是在回应当时社会的悲观情绪,更是在唤醒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他提醒我们,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要看到历史中那些默默奉献、坚持信念的“中国脊梁”。
五、作业布置:
1. 摘抄文章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写出你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中国自信力》,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写作背景:1934年,民族危机时期
二、核心观点:中国人并未失掉自信力
三、论证结构:
1. 提出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反驳观点:其实是“他信力”在增长
3. 呼吁行动:重拾自信,相信民族力量
四、语言风格:讽刺、犀利、逻辑严密
五、启示:民族精神不应被一时挫折所掩盖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本分析、小组讨论与现实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内涵,同时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其他相关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