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部编版九下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部编版九下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急!求解答,求别无视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6 04:42:01

部编版九下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通过《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所传达的核心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证方法。能够分析文中“想象”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思路,学会在阅读中主动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善于联想的习惯,认识到想象力是理解文本、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这一主题的内涵,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阐述这一观点的。

- 难点:

引导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想象,真正实现从文字到画面、情感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文录音、教学视频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写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当你读到‘月光洒在湖面上’这句话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出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并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叶圣陶,说明本节课将围绕“想象”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感受语言节奏与情感基调。

2. 初读感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 作者为什么强调“驱遣我们的想象”?

3. 交流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发言,初步总结文章内容,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文本分析: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如何论述“想象”的重要性。例如:

- “我们读诗,不是为了欣赏它的形式,而是为了体会其中的情感。”

- “如果读者不能想象出诗人描绘的画面,就很难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为什么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的阅读”?

- 在你的阅读经历中,有没有因为想象而更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的例子?

3. 教师点拨:

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想象不仅是阅读的工具,更是理解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情境创设:

教师提供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字,如“山间晨雾缭绕,鸟鸣声声入耳”,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文字进行想象,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2. 写作实践:

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写一段短文,要求体现自己通过想象获得的体验。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强调“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动脑、多联想,让文字在心中“活起来”。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写作练习,整理成一篇小作文。

2. 阅读一篇散文或诗歌,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象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

```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什么是“驱遣想象”?

——通过文字引发内心画面与情感

二、为什么要“驱遣想象”?

——理解内容、感受情感、提升审美

三、怎样“驱遣想象”?

——勤于思考、敢于联想、注重积累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想象”为主线,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抽象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更多经典文本,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的参与感与创造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