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背影”这一意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父亲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亲情。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父爱的温馨视频或展示几张家庭合影,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见过父亲的背影?那是什么样的?”引出课题《背影》,并介绍作者朱自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簌簌”、“颓唐”、“蹒跚”等。
3. 提问:文章围绕“背影”写了哪些内容?主要人物是谁?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分段精读
- 介绍背景,点明主题。
- 第二至五段:描写父亲送别时的情景,重点分析“买橘子”的细节。
- 第六段:回忆父亲的背影,情感升华。
2. 重点语句赏析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引导学生感受父亲动作的艰难与深情,体会细节描写的感染力。
3. 情感体验
- 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对比《背影》与《父亲的病》等作品,探讨不同作家笔下的父爱表现方式。
2. 写作练习: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一个具体的生活片段,体现父爱。
(五)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背影》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无私与伟大。
- 学生谈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认识或感悟?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匆匆》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一、作者:朱自清
二、主题:父爱的伟大
三、关键情节:送别、买橘子、背影
四、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情感真挚
五、情感基调:含蓄、深沉、感人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教案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力求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