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全文解释】《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远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的是清明节这一天的景象与情感氛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既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时节。然而,在杜牧笔下,清明却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孤寂。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了时间和天气。清明时节,细雨绵绵,天空阴沉,给人一种忧郁、低落的情绪。这里的“纷纷”不仅形容雨势之大,也暗示了心情的纷乱与沉重。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绪。行走在外的人,或许是在归乡祭祖的路上,或许是独自漂泊的游子,面对这样的天气和环境,内心充满了悲伤与惆怅。“欲断魂”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强调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第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是诗中一个转折性的描写。在这样凄凉的氛围中,诗人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哪里有酒家?”这看似突兀的提问,其实透露出诗人希望借酒消愁的心情。而牧童的回答,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希望。他指向远处的“杏花村”,那里或许有酒,也有春天的气息,让人在悲伤中看到一丝光明。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清明这一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索。
总的来说,《清明》不仅是一首描写季节与天气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作品。它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