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词语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全文虽短,却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文章以“夜游”为线索,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中与友人一同游览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记承天寺夜游》中重点词语的翻译与解析: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译: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的十月十二日。
说明:“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表示时间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文中提到的时间正是他在黄州期间。
2. 夜解衣欲睡
译:晚上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说明:表现了作者在深夜时分的闲适与宁静,也为后文的夜游埋下伏笔。
3.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洒进房间,我高兴地起身外出。
说明:“欣然”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愉悦和豁达。
4. 念无与为乐者
译:想到没有可以一起赏月的人。
说明: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他渴望与人分享这份美好。
5.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说明:张怀民是苏轼的朋友,同样被贬黄州,两人志同道合,彼此理解。
6.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说明:两人同游,彼此陪伴,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与心灵的契合。
7.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里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清水,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说明:这是作者对月夜景色的生动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清澈的水面,富有诗意与想象力。
8.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译: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说明:这两句是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豁达开朗的心境。
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说明: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表达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也流露出对生活情趣的珍惜与满足。
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与对生活的热爱。文章中的词语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通过以上词语的翻译与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感受苏轼那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从容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