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礼记学记原文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礼记学记原文译文,急!求大佬现身,救救孩子!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8 07:53:53

礼记学记原文译文】《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记》是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重要篇章,被誉为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还对学习过程、师生关系、教学相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庶民之子,少而习之,长而服之,以顺其性,以养其德。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人之可教与否,然后能尽其道。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故曰: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四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

译文:

在思考问题时,如果只追求表面上的好名声,虽然可以小有名气,但不足以感动众人;亲近贤人、体察远方,虽能感动众人,却还不足以教化百姓。所以,君子若想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开始。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治理百姓时,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平民子弟从小接受教育,长大后就会自然遵循这种习惯,顺应本性,培养品德。

君子了解学习的难易程度,也了解一个人是否具备接受教育的条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所以说:“教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的教学方法,在事情发生之前加以防范叫做“豫”;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时”;互相观察、取长补短叫做“摩”。这四个方面,是教育得以兴盛的原因。

如果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去禁止,就会遇到阻力难以解决;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去学习,就会勤奋刻苦却难以成功;如果教育方法杂乱而不循序渐进,就会导致混乱而无法整顿;如果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交流,就会见识浅薄、知识狭隘。

因此说:与不良的朋友交往会违背老师的教导,放纵欲望会荒废学业。这四个方面,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然知道教育为何能够兴盛,也明白教育为何会失败,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老师。

总结: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相长的理念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它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重视早期教育、注重学习时机、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育的本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