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事例和论证表达观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探索意识,认识到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论据支撑观点。
- 难点:把握文章中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格物致知’?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动手实践才能理解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并结合生活实例展开交流。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 圈画出文中出现的关键概念(如“格物致知”、“实验精神”等);
- 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段落;
- 思考: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 “格物致知”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
- 作者为什么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文中提到的“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种差异带来了什么影响?
2. 小组汇报: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教师总结:明确“格物致知”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现代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观看视频片段:播放一段关于科学家实验或发明家成长经历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格物致知”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分享: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因“动手实践”而获得深刻理解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格物致知”不仅是古人追求真理的方式,也是当代人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实践与思考的结合。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格物致知”》,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2. 预习下一课内容,思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四、板书设计
```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关键词:格物致知、实验精神、中西对比、实践与理论结合
核心观点: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呼吁重视实践与探索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视频辅助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可结合更多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