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middot及村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 掌握词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了解“清平乐”这一词牌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描绘的乡村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手段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引导学生体会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之美,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描绘的乡村生活画面。
- 难点:体会作者借景抒情、以景写情的写作手法,感悟词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背景资料)、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展示一幅乡村田园风景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你心中理想的乡村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兴趣。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说明本词描写的是乡村生活场景。
(二)初读感知(8分钟)
1. 教师范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与节奏,营造诗意氛围。
2.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不懂的字词,尝试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3. 检查朗读:
邀请几位学生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与语调,确保学生能准确读出词语。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逐句解析: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低矮的茅屋、清澈的小溪、绿油油的草地,构成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解释“吴音”指吴地的方言,“翁媪”是老翁和老妇,表现夫妻对话的温馨场面。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分析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突出“无赖”一词的幽默意味,体现儿童的天真活泼。
2.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教师点拨:
强调辛弃疾虽为武将,却热爱田园生活,词中透露出他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四)拓展延伸(7分钟)
1. 比较阅读:
对比《清平乐·村居》与《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等描写田园生活的诗作,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乡村风貌。
2. 联系实际:
提问:“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找到‘村居’般的宁静?你心中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差异,培养审美情趣。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词的主要内容,强调词中描绘的乡村生活画面及其情感表达。
2. 情感升华: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基础作业:
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拓展作业:
以“我心中的乡村生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画一幅画,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
```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意境:宁静、温馨、恬淡
情感:向往、喜爱、满足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注重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与运用,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