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原文及赏析】《芄兰》是《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篇作品,全文虽短,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风貌,也体现了先民对自然与情感的细腻观察。
一、原文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思?
二、注释与翻译
- 芄兰:一种植物,又称萝藦,其茎蔓生,常用于象征柔韧与依附。
- 支:枝条。
- 觿(xī):古代用来解绳结的锥形工具,多为玉制,男子佩戴表示成年。
- 韘(shè):扳指,古代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护具,亦象征男子身份。
- 能不我知/能不我思:难道你不知道我?难道你不思念我?
全诗大意如下:
芄兰的枝条柔美,少年佩戴着觿;
虽然他已成年,却似乎不懂我的心意。
芄兰的叶子繁茂,少年佩戴着韘;
虽然他已有了身份,却似乎不再念我。
三、赏析
《芄兰》是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情诗,通过对“芄兰”这一植物的描写,寄托了女子对心上人情感的期盼与无奈。诗中“虽则佩觿,能不我知?”、“虽则佩韘,能不我思?”两句,语气委婉而深情,表现出女子内心的失落与牵挂。
从结构上看,全诗分为两章,每章四句,形式整齐,语言简练。前两句写物,后两句写情,由物及人,层层递进。这种“托物言情”的手法,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也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此外,“芄兰”作为意象,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物,更象征着爱情中的柔弱与依附。女子借“芄兰”来表达自己对男子的爱慕之情,同时也暗含着一丝被忽视的委屈与忧伤。
四、艺术特色
1. 比兴手法:通过“芄兰”引出对人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2. 语言简练:全诗仅十六字,却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3.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女子对感情的执着与期待,真实动人。
五、结语
《芄兰》虽短,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先民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