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病重期间对“我”的关心与照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感人,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深厚与伟大,学会感恩父母,珍惜亲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难点:把握“秋天”这一意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配乐朗诵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秋日音乐,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是金黄的落叶,还是丰收的喜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却是一个关于‘怀念’的故事。”引出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秋天的怀念”?
3.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病中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段阅读,体会情感
- 重点分析母亲在病中依然关心“我”的细节,如“她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温柔与坚强。
-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她的内心是怎样的?
2. 品析语言,感受形象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的句子,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让学生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
- 分组讨论:你从这些描写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3. 联系现实,激发共鸣
-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否也像文中的母亲一样默默付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增强情感共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或歌曲,进一步深化主题。
2. 布置小练笔: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秋天的怀念》不仅是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更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希望同学们珍惜身边的亲情,学会感恩。
六、板书设计
```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亲:温柔、坚强、无私
作者:怀念、愧疚、感恩
主题:母爱伟大,珍惜亲情
```
七、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2.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比较其写作风格。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情感体验与文本细读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赏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