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这个怎么操作啊?求手把手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18:01:2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理解作者通过叙事所表达的爱国精神与外交智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思辨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挽救国家危局的勇气与智慧。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 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及其逻辑结构。

- 教学难点:

- 分析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深层原因与历史背景。

- 理解“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郑国在其中的处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文录音或视频片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郑国的一位使者,面对强大的秦国,你会如何说服他们撤兵?”

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战争中,除了武力之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化解危机?引出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与语气。

2. 疏通文意:

逐段讲解课文,结合注释与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烛之武: 虽年迈却有胆识,善于辞令,能言善辩,富有智慧。

- 秦穆公: 明智但重利,容易被利益所动。

- 郑伯: 有责任意识,但缺乏行动力。

2. 语言艺术分析:

- 烛之武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承认错误,再指出威胁,最后提出建议。

- 使用对比、类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

3. 历史背景介绍:

结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说明郑国处于晋、秦之间,局势复杂。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小组讨论:

- 烛之武为何能成功说服秦穆公?

- 他运用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逻辑、情感、利益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在现代社会中,沟通与谈判同样重要,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如外交谈判、商业谈判等),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力量”。

2. 写作训练:

假设你是烛之武,写一封给秦穆公的信,尝试用文言文表达你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引导学生学习其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与句式。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的看法。

3. 预习下一篇文章,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

一、人物形象

- 烛之武:智勇双全

- 秦穆公:重利明理

- 郑伯:求救于人

二、劝说策略

- 以退为进

- 利益权衡

- 逻辑清晰

三、主题思想

- 爱国精神

- 外交智慧

- 语言魅力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略显仓促。今后应加强学生文言文基础训练,提升整体理解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