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理解作者通过叙事所表达的爱国精神与外交智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思辨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挽救国家危局的勇气与智慧。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 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及其逻辑结构。
- 教学难点:
- 分析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深层原因与历史背景。
- 理解“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郑国在其中的处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文录音或视频片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郑国的一位使者,面对强大的秦国,你会如何说服他们撤兵?”
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战争中,除了武力之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化解危机?引出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与语气。
2. 疏通文意:
逐段讲解课文,结合注释与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烛之武: 虽年迈却有胆识,善于辞令,能言善辩,富有智慧。
- 秦穆公: 明智但重利,容易被利益所动。
- 郑伯: 有责任意识,但缺乏行动力。
2. 语言艺术分析:
- 烛之武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承认错误,再指出威胁,最后提出建议。
- 使用对比、类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
3. 历史背景介绍:
结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说明郑国处于晋、秦之间,局势复杂。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小组讨论:
- 烛之武为何能成功说服秦穆公?
- 他运用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逻辑、情感、利益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在现代社会中,沟通与谈判同样重要,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如外交谈判、商业谈判等),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力量”。
2. 写作训练:
假设你是烛之武,写一封给秦穆公的信,尝试用文言文表达你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引导学生学习其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与句式。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的看法。
3. 预习下一篇文章,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
一、人物形象
- 烛之武:智勇双全
- 秦穆公:重利明理
- 郑伯:求救于人
二、劝说策略
- 以退为进
- 利益权衡
- 逻辑清晰
三、主题思想
- 爱国精神
- 外交智慧
- 语言魅力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略显仓促。今后应加强学生文言文基础训练,提升整体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