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这首诗被誉为“生平第一快诗”,全诗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这消息传到了正在梓州避难的杜甫耳中,他激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剑外是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带,当时杜甫正流亡于此。蓟北则是指现在的北京附近,那里是叛军的巢穴。“忽传”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消息来得突然而意外。当诗人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激动得泪流满面,连衣服都被泪水浸湿了。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转而描写自己一家人的反应。妻子儿女看到战乱结束,再也不用担惊受怕,愁容顿消。诗人自己也高兴得手舞足蹈,甚至随意地卷起诗书,仿佛要与家人一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想象着未来的生活。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要尽情地歌唱、痛快地饮酒;在美好的春天里,他可以陪伴家人一起返回故乡。这两句诗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描绘了一幅具体的返乡路线图。从巴峡出发,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达襄阳,最后直奔洛阳。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仅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也暗示着他迫切想要回到家乡参与重建家园的愿望。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在国家安定时的欣喜之情。它不仅仅是一首个人抒怀之作,更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