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杜甫的《望岳》诗中所描绘的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象,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含义,并能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望岳》诗的内容,体会其艺术特色。
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关于泰山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然后引入杜甫的《望岳》,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解决。
3. 全班交流,教师解答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深入探究
1. 分析诗歌结构:这首诗共有八句,每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以及作者的感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层分析,让学生明确每一层的内容。
2. 体会诗歌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句诗描绘了泰山在齐鲁大地上的巍峨形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感受泰山的壮丽。
3. 探讨诗人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情,是赞美还是敬畏?是向往还是感叹?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四)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将《望岳》与其他描写泰山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李白的《泰山吟》,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对同一景物的不同表现手法。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望岳》的风格,创作一首描写家乡名胜古迹的小诗,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提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景观,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四、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望岳》。
2. 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其他代表作品,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最美的风景,不少于300字。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望岳》,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